创新: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的必由之路

  • 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1-01-05

张朝晖

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4

【摘   要】教育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示范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一年来,在高职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认为教育创新是示范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中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是核心,管理体制创新是关键,进而全面阐述了对于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

【关 键 词】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教育创新

【作者介绍】张朝晖,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教育部于20061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旨在通过100所示范院校的建设,从发展道路、改革方向、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高职教育的根本转型,从而带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此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创新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本质

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应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正确解读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背景、大政方针及指导精神。目前高职领域对于示范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的意义及真实意图都已经在理论层面上取得了共识,这一步至关重要。根据笔者的理解,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着重新布置教育格局的重大任务,普通高等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必须得到改变,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一种新型的“双线”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教育布局的近期目标,只有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这样的体系性认识中,才能真正理解国家实施示范院校的教育学意义。

第二步是完成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创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最终成为发展的示范。高职教育示范院校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这种示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教育范畴。考虑到国家宏观教育体系的格局,高职教育必须改变以往在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的改革思路,而是从根本重新整合部署各种教育资源。这种整和究其实质是一种创新,构建全新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是大势所趋。从教育教学改革到理论创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十多年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极好的物质及精神基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就面临着理论创新的历史机遇。

第三步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操作层面的创新。一般而言,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教育创新是最为艰巨复杂的,因为教育面临的是受教育者的前途,甚至是一生的幸福,这种创新不容许失败,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反复论证讨论,但实际操作一旦启动,便会产生直接的教育后果,往往会在社会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无论是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还是教育教学的效果评估,因为和受教育者的密切联系而更容易产生现实意义。因此,每一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都必须慎之又慎。据一般教育工作者的理解,示范院校对于非示范院校最为表层也最为直接的示范意义,就在于实践操作层面。因此,非示范院校与示范院校的交流,往往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甚至是教育管理层面上展开,对示范院校而言,实践层面的创新也因而更具有现实紧迫感。

二、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是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

教育教学体系是教育实施的操作体系,具体包括教育教学体系(微观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等多个环节,这是一个基于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有机整体,示范院校建设如若构建不出一个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就不能发挥示范的作用。

1、教育教学体系创新

宏观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一个框架构建,微观的教育教学体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师资等多重因素,本文所论的只是一个高职教育的宏观框架构建。

1)现行高职教育教学体系评价。高职教育自诞生之日起,虽然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什么不同,但有意无意摆脱普通高等教育影响的努力是明显的,这种努力表现在关于学科教育与技能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争论不断,争论的结果对高职教育产生了强烈影响。学科教育的结构模式、技能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对高职教育都产生了较大的反作用力。宏观地讲,高职教育试图摆脱以学科分类结构教育体系的做法,但却不知道不这么做后应该怎么做,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教育运行,这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研究课题。因此,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教材等环节都进行了深刻地反省与改革,但仍然没有脱离学科教育的影响。

2)教育教学体系创新的切入点。教育体系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实践中。因此,可操作性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以技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构建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出发点,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无比艰难,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突破?我们有必要重温高职教育的服务宗旨,高职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具体的教育过程应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这是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服务宗旨应该是一个有效的突破口,站在这个突破口上,高职教育既非高高在上,也并不是低贱卑微,才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合理对接。目前已经有学者从这一角度提出了构建服务性教育体系的观点,这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2、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所谓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与“学”之间经过有机结合后呈现出的比较程序化的结构形式,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转型必然要求创新的教学模式。

1)现行教学模式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证明,学科系统化后,在每一个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这种教学模式是富有效率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对于教师功能的机械化理解已经定型,在自己的执教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传统教师”的角色。虽然高职教育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在每一位教师的潜意识中,却并不怀疑教师的主导地位。客观地讲,高职院校目前这种以教师为本位,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师生的主从地位不可能受到实质性的挑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以知识和文化传承为主要任务,从功能上呈现出一种封闭状态。因此,教师总是不自觉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高职教育课程安排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层递顺序则体现出教育管理者不自觉强调知识系统性的潜在逻辑,这种现状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新的历史要求。

2)教学模式创新的切入点。教学模式涉及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高职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只有打破师生之间的主从关系,才能建立合乎逻辑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强调工学结合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工学结合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切入点顺理成章。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在工学结合的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只需要在关键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而不是面面俱到牵着学生学习。目前,几乎是所有的示范建设院校都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其中不少学校都在尝试与政府和企业间的合理互动,试图让学生全程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更多的则是通过仿真环境的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来实现教育目标。

3、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着教师的综合职教能力。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然产物。

1)现行教学方法评价。客观地讲,教学场地制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主要在教室、实验室以及实训场地进行。其中,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室)仍然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虽然改革教学方法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教师仍然只能在教室里对学生实施教育,实验教学缺乏有效地组织,其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实验员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实验课的效果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是实验室的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会遇到比课堂教学更为艰巨的挑战,因而实验热情会大受影响,更愿意在教室里按部就班地宣读讲义。当主要的教学任务只能在教室进行时,教学质量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滑坡,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会被无意识地强化。这种状态下,基础课的教学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满堂灌的陈旧方法,而且讲授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太大关系,专业课的教学也有意无意地强调着知识的系统性,不能跟岗位能力密切相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上的以教师的演示操作为主、“粉笔+黑板”的教学现状。

2)教学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根据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在实践中学习(做中学)是增强动手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是一种教育趋势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目前提倡的项目导向课程理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极有启发意义。

顶岗实习是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同的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的时间有不同的规定和安排,限于学院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接受能力,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的专业和学生是有选择的,以期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还有一些院校,比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则精心组织,对全院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实施固定时段的顶岗实习,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顶岗实习作为教学方法创新的突破口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学生顶岗期间只能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要充当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从而实现“双师”功能,不足之处在于会很大程度地增加教学成本,教学管理的难度也会增加很多。

4、教学评估创新

教学评估是管理者结合教育目标对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通常情况下,高职教育评估是有教育主体(高职院校)对自身教学状况的评价。评估方案对教育过程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1)现行教学评估评价。国家作为宏观管理机构,对高职教育的评估最近几年来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和谐发展。实际上,每一个教育单位一直都执行着一定程度上的自评。最主要地表现在对课程教学的监测,常用的手段是各种形式的考试。通过对教学评估组织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估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评估由教育主体单方面控制,评估指标基本上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制定,评估专家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但基本来自高等院校。来自高校内部的教育专家精通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规律,但对企业运作情况不甚熟悉。因此,这种评估体系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优点在于可以使整个教育过程符合教育规律,缺点是无法保证教育成果(学生)符合市场需求。高职教育评估体系创新的目标是构建新型的学校、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评估体系,企业因素的介入已经成为内在的迫切要求。

2)教学评估创新的切入点。现行教育管理层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业率高的院校教学质量就高,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片面理解了对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该是衡量高职教育的一个指标,但绝对不应该是主要或者是唯一指标。那么,质量评估的切入点应该在哪里?课程,毫无疑问应该是课程。这是传统的做法,也是保证高职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只是对于课程质量评估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基础课程“必须、够用”的尺度可以由专业课教师掌握,而专业技能课的教育效果则可以由企业或行业人士评价。企业因素介入的评估体系会引导着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事实上,某些高职院校目前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探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就为教育质量评估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操作平台。

三、管理体系创新是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的关键

深入推进管理体系改革,构建新型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系,可以从体制上为高职教育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专家指出,现有的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现行管理体系的功能分析

1)现行管理体系简析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管理体系上基本采用了扁平式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各职能部门也分别对书记或院长负责,相互间有效沟通与协调并不十分畅顺。鉴于这种情况,有些院校归并了院长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这种形式上的补救虽然有效,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应该以教育教学为核心构建管理机构,各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教学中心展开,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职能部门之间出于各种考虑互相推诿责任,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党政办公室的协调只是一种被动的平衡,不能积极主动地推动学院的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但管理体系上的双线运行机制却是最主要的原因。教育部已经就此问题展开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证,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着解决的办法。

2)现行管理体系的功能分析

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基本上照搬了普通高等院校的固定模式,职能部门也是简单复制过来的,从事着大同小异的工作,发挥着几近相同的作用。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整个管理体系的基本功能并未发生变化。

    一是封闭的系统运行。无论是学院的宏观管理体系,还是各职能部门的操作体系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封闭运行的特征。各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大致雷同,除了具体管理细则上可以交流外,几乎没有互相借鉴的意义。学院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也因为教育的封闭运行而大受限制。在学院内部,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虽然有交叉,但联系并不紧密,且人事、财务、科研等部门高高在上地执行着管理职能,均非立足于服务本位。职能部门的各自为政导致了学院管理效率大打折扣,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是企业介入渠道不畅。高职教育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识虽然已经形成,但高职院校从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却几乎没有给企业提供足够的表达需求的机会,除了负责学生就业和实习的管理机构外,企业几乎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参与高职教育管理过程。可以说,企业和学校之间良性互动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顶岗实习教学运行机制的推广,都要求高职院校在管理体系上设置能与企业随时沟通交流的职能部门,企业因素的全面介入可以为高职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真正转型。

三是地方政府无法介入。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隶属于教育厅和教育部垂直管理,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是平行合作关系,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并不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出发,必须和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否则就无法获得必要的信息与政策支持,服务区域经济也就是一句空话。现行的高职教育管理体系没有与政府职能部门互通有无的机构,因此,学院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通常无法获得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学院的办学活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高职教学既然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就应该为当地政府广开参与之门。

2、管理体系创新的策略分析

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政府与企业的参与是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但如何与政府、企业合作,构建符合校情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复杂课题,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与全面全员顶岗实习的实施,为学院各种机制的创新,尤其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1)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管理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多数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又大不相同,不一定采用完全相同的模式,但彻底打破原有的管理格局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逐渐渗透企业因素,但最终在时机成熟时还是要重构管理体系。以笔者的浅见,虽然教育的企业化运作并不足取,但企业的运作机制尤其是企业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对高职教育却不乏启迪。企业在管理机构上十分重视与市场和政府部门的及时沟通,虽然教育管理更为复杂,但二者从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有机融合。

2)管理体系创新的目标。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高职院校为当地政府提供足够的技术与人力支持,当地政府则应该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机会。高职教育要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结合企业的内在需求实施教育,企业与院校应该是合作互惠的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机会和具体的课程教育目标,学校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人力支持。因此,政府、企业都应该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教育的管理过程,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目标必然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新型管理模式。

3)管理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高职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应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打破科层制。科层制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长期以来为高等院校采用,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发挥着重大作用,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科层制模式是一种内在秩序的显性化表现,对多变的市场因素缺乏灵活的应对。高职教育关注教育实施的效率,需要与市场合理对接,因此必须打破这种管理模式,才能实现教育创新的实质性突破。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下大众化的结果,无论从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还是发展方向来说,都应该借鉴市场机制,构建一种有利于调动广大高职教育者的积极性、相对公平、有利于良性发展的竞争机制,尤其是分配制度上,不是按照职务(或职称)的高低配置资源,而应该按照岗位或者实际的劳动效果来套改工资与奖金,形成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以职位高低和职称次序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福利分配,与市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冲突,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是全员管理。随着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的全面推广,高职院校管理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功能互不重叠,教师负责教学运行,管理人员则执行对全院的管理任务,这不仅造成了管理队伍的日益庞大,而且对教师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转型后,教师的功能与地位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参与教学管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已是大势所趋。不仅教师,甚至企业人员、政府公职人员也要渗透到教育管理中来,高职教育不只是高职院校的事情,而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

3、高职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的两个重要措施

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会各不相同。本文只是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谈两个重要措施。

一是全面推行全体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共识,而且要逐渐做到全体在校学生的顶岗,甚至整个教育过程都要以顶岗为核心来展开,不仅仅是半年或者一年时间的短期顶岗。教育行为必然会从集中进行过渡到分散实施,学生越分散越能体现顶岗的特征,这虽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却能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在25个省、157个地区、1005个企事业单位对全院88个毕业班3444名学生实行了顶岗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学生在顶岗环境中的真实状况,对顶岗学生的管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磨合了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管理机制。

二是逐步推行“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实施校政、校企合作计划。与地区政府及企业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切实可行的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与地区各级政府的合作办学新路,力争在农民培训、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打开新局面。2006年底,学院提出了“百县千企联姻”的新思路,经过一年的论证完善,现已到了实施阶段,这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的创举,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学院以校友联合会为依托,已经与近50个县政府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初步探索出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